圖片來自網絡
文丨陳選濱
來源丨智能相對論(ID:aixdlun)
一向立足C端市場的小米,終於向B端市場跨出了關鍵一步。
MIDC 2019上,小米正式對外發布了小米智能酒店解決方案、小米智慧地產解決方案以及小米IoT企業套件。
可見,跨向B端市場的發展,小米似乎也做足了準備,擲地有聲。
而對於這樣的橫跨B端與C端的戰略發展,在今天的互聯網趨勢下並不意外,擁抱產業互聯網是當前各大互聯網企業爭先嚐試的領域。即便是to C基因最濃重的騰訊,早已在此前宣布轉型,相比之下,小米對B端市場的隱而不發反而像是有些“起晚”了。
隻是在當前的這個節點,小米跨向B端市場的動作確實有趣。
在“手機+AIoT”的雙引擎戰略下,手機承壓勢弱,AIoT亟待驅動加速,來平衡整體發展。跨向B端市場或許隻是一次試水,但也將承載著諸多小米未來在AIoT領域的發展願景。
當然,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生態結構下,小米to B的跨越對於其生態鏈企業而言,或許也將麵臨一次重新的定義。
對外與對內,小米的to B跨越,都有著當前需要承接的導向。
To C還是To B,對於小米來說並不重要
“做軟件還是做硬件,做to C還是to B,有些公司很糾結。但對於小米來說不重要,我們有to C的基因,也有to B的能力。”小米副總裁崔寶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道。
事實上,小米踏足C端市場與B端市場已有些時日,並不陌生。前者的to C業務自不必說,後者的生態廣告就是一項to B生意,據數據顯示,在2019上半年小米的廣告收入便達到了48億元。
但是,類似廣告服務的路徑仍停留在傳統模式,與現在小米進入企業級服務市場相比,區別在於從前者的單向服務到後者的雙向合作,小米正在將to B的路徑深化,向產業互聯網的方向發展。
而這個發展的承載點很有可能便是小米的AIoT生態,也正如崔寶秋所說,“to C與to B都不重要”,兩者都隻是發展路徑的問題,重要的是如何把這個生態做大、做強、做深。
而此次的to B跨域,對於小米而言或許也正是AIoT生態發展的一定臨界點的再助力。
據MIDC 2019的數據顯示,小米的AIoT平台總連接設備數為1.96億,同比增長69.5%,服務5599萬戶家庭,其中擁有5件及以上小米IoT產品的用戶接近300萬人,同比增長78.7%。
不難看出,如今的小米AIoT生態在多年C端市場的耕耘下已經初具規模,在某種程度也讓小米擁有了進軍B端市場的底氣,這是小米的跳板。
當然,另一方麵,更加現實的問題——萎靡不振的股價,讓小米不得不尋求更具爆發力的業務來提振市場信心。
雖然一直以互聯網公司作為定位,但是當BAT等互聯網巨頭正在紛紛向產業互聯網領域積極探索的時刻,小米的另類恰也成為資本市場的質疑所在。
再比如,以家電家居而聞名的海爾、以技術問題而被網友吐槽的聯想,等等,站位上常常被拿來與小米進行對比的企業,都不約而同在此前轉向了產業互聯網的發展,並取得不錯的成績。
小米to B看似不重要,但在現實的市場麵前,也不得不麵臨著發展趨勢下的風口壓力。
所以,小米來了。
產品型產業互聯網:小米跨一步,生態鏈抖三抖
衛哲此前在談及關於產業互聯網的發展上,將其分為三大類,分別為交易型產業互聯網、服務型產業互聯網與產品型產業互聯網。
不出意外的話,小米應該屬於第三種,即產品型產業互聯網。
也不難理解,產品型產業互聯網主要便是通過提供硬件產品來服務企業的模式,當然其中也不可缺少軟件服務的支持。硬件為主,軟件為輔的“軟硬兼施”是該模式的關鍵點。
而對於小米而言,硬件是優勢,軟件尚有不及,當前主打的也隻能是硬件產品背書的小米智能家居。
那麼,當小米跨向B端市場,為企業級用戶提供整套解決方案的發展上,便不得不提及小米背後的生態鏈體係。
眾所周知,小米生態鏈的內部站位並非“一個蘿卜一個坑”的產品布局,同是生態鏈企業,既有產品上的重合,也存在一定的內部競爭。
比如,就智能鎖來說,小米生態鏈的綠米、雲丁科技、雲柚科技都在做;小蟻、創米與華來科技同樣都在做智能攝像頭,等等,類似的產品重合在小米生態鏈並非個例。
而根據小米生態鏈的發展理念來看,類似的情況在未來隻會隻多不少。
如此以來,便存在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老大要去B端市場掘金,會帶哪些個小弟一起呢?帶完,是不可能,隻能說能者為上。
但對於小米生態鏈而言,玩法與模式的前後改變是存在的——
在C端玩法,小米老大提供一個開放的平台,大夥掛著老大的名號向用戶做生意,各憑本事,能不能賣出取決於用戶的選擇。
而到了B端市場,那無疑是老大拉著一夥優秀的小弟在旁邊開了個小灶,跟去的必然有肉吃,跟不上的隻能繼續在C端市場各安天命。
為此,後續的生態鏈影響或許還有待觀望,但內部的競爭趨於激烈是必然的導向,小米揮動to B的旗幟,生態鏈下的企業又將麵臨一次內部的賽跑。
產業互聯網“大逃殺”,小米該亮劍了
這是發展下的一種趨勢,並非隻是生態鏈企業,進入產業互聯網賽道,小米的奔跑也不得不提速。
這是一個講究產業整合與服務專業的領域,也是一個注重業務擴張的市場,對於小米而言各方的挑戰都會接踵而來。
C端市場的玩法不一定適用於B端市場,而B端市場所看重的點或許也曾被C端市場所忽略,如IoT數據庫。
在智能相對論(aixdlun)的粉絲交流群裏,便有人指出:“IoT發展還有一個前提——IoT數據庫,而這個雲服務能力,可能最後隻有華為、阿裏、騰訊能做,小米會有心無力。”
在當前的C端市場,對此幾乎是避而不談,但是在產業互聯網的B端市場,未來的關鍵便在於此,雲服務的能力與數據庫的承載都將影響後續的爆發。
小米在此,是否真的有心無力?
在諸多互聯網企業的布局中,阿裏雲一馬當先,騰訊雲、百度智能雲、華為雲等拍馬來趕,但小米似乎鮮有新聞。
按常理來看,“ABC(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的技術主線始終貫穿幾大互聯網企業的轉型發展,小米做了AB,不至於唯獨留下C。
而市場與大眾對此的忽略也在所難免,因為小米的C並不在小米,而在於雷軍背後的金山。
金山雲一直以來便是小米背後的重要支撐,為小米提供虛擬私有網絡(VPC)與雲物理主機(EPC)等等。甚至是小米互娛采用的也是金山雲的遊戲雲解決方案,來保障旗下遊戲的運行。
同樣的,小米對於金山雲的支持也不在少數,僅是投資便達到上億規模。兩者緊密的站位在發展上相輔相成,而小米的高光與爭議性往往隻讓大多數人看到小米,反而忽略了旁邊的金山雲。
在MIDC 2019上,金山雲再次亮相。而對於已經宣告進軍產業互聯網市場的小米而言,金山雲的重要性不亞於生態鏈下的硬件企業,未來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借力。
結語
跨向B端市場對於小米的AIoT生態而言是一次發展路徑的擴寬與深化,但也如崔寶秋所言,“最終就是一個B2B2C的模式。”
在產業互聯網的發展上,有些企業的重點可能是B端市場,但對於小米而言,C端用戶始終是其麵向市場的落腳點,這也是產品型產業互聯網的趨勢。
而能否沿著這個趨勢走出小米的道路,還有待小米與其生態鏈夥伴的共同努力,有待觀望。
*此內容為【智能相對論】原創,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以太幣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225.08MB
下載
追幣網交易所app安卓手機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芝麻交易所安卓版官網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r網交易所地址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幣贏交易所app官網版
其它軟件14.78MB
下載
阿格斯交易平台安卓版最新版
其它軟件12.3MB
下載
幣交易所地址
其它軟件274.98M
下載
比科交易所蘋果app
其它軟件292 MB
下載
熱幣交易所官網手機版
其它軟件287.27 MB
下載
幣托交易所
其它軟件34.65M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