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6 日,小米迎來了自己10周歲的生日,雷軍在微博上說“過去10年無數記憶留在我心中,仿佛就在昨天。”
2010年4月6日,在北京中關村保福寺橋銀穀大廈的807室,14人的團隊一同喝下一鍋小米粥,小米公司正式開張。

10年來,小米曆經風風雨雨,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我們就一同回顧一下小米的成長路徑。
2007年,iPhone橫空出世,很多人對於那場發布會記憶猶新,科技圈鼻祖級評論員Walt Mossberg回憶說:
“我當時就在現場,身邊的人發出一波又一波的尖叫,我也興奮異常,但還是沒有預料到它今後能如此深遠地改變世界。”

矽穀著名投資人Peter tial說,iPhone發布時自己正在高速上,“我聽到一半時不得不把車子停下來,以便全身心地知道蘋果到底創造了什麼東西。”
雖然初代iPhone足夠驚豔,但唱衰者不在少數,事實也證明,499美元的高售價讓這台手機在前兩年的時間中,僅在市場上打出一些水花。
iPhone的銷量不佳,讓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廠商鬆了一口氣,繼續高枕無憂起來,牢牢占據著中國手機的市場份額。
還在魅族做MP3和MP4的黃章,也是被iPhone驚醒的一員。
當時市麵上的手機已經逐漸擁有了音樂播放的功能,魅族的MP3獨立播放器雖然有不錯的流水和行業口碑,但白永祥和黃章兩名創始人已經感受到了行業的拐點。

2006年低,魅族在公司年會上表示公司要轉行做手機,魅族幾十名員工都鴉雀無聲。黃章本人也沒有明確的規劃,市麵上的手機品牌林立,高端市場有諾基亞、索尼、摩托、HTC,低端的也有飛科、小靈通等一票國產品牌。
但iPhone的發布給黃章點亮了一條新的出路:智能大屏手機,於是他決定將iPhone的設計理念copy進國內的。
毫無經驗的黃章開始從頭摸索,研究了2年多,做出了一款和iPhone像極了的魅族M8。這款手機在市場上的表現波瀾不驚,但卻吸引了雷軍的注意力。

作為一個魅族的粉絲,雷軍跑去認識了黃章,兩人一拍即合,隨後雷軍經常出入魅族的總部,和黃章討論手機設計的細節。
黃章雖然希望雷軍的加入,但不想給他股份,於是雷軍一邊刺探魅族手機的消息,一邊秘密籌劃小米公司的成立事宜,雷軍對新招入的同事表示:
2008年9月,穀歌正式發布了Android 1.0係統,這也是Android係統最早的版本。它打破了蘋果iOS的封閉性,以開放的姿態去擁抱智能手機市場。而當時Android在國內幾乎沒有適配的機型,其它手機的係統都是一年一更新。
小米便借助這個機會,基於Android打造了自己的MIUI,在論壇上發布一些測試版本,收獲了一批極客的追捧,這些極客去刷自己的手機,安裝MIUI的係統,在論壇上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小米則積極地進行改進。

當MIUI小有名氣時,引起了黃章的注意,當他得知MIUI是雷軍一手主導的時候,才知道自己受到了背叛。因為黃章曾和雷軍就魅族手機的交互係統做過多次探討,MIUI身上也有很多魅族的影子。
黃章和雷軍決裂,但止不住後者的腳步。雷軍自己是從金山出來的,做軟件有一套,卻沒有做硬件的經驗,當時中國最牛的硬件工程師,都在諾基亞和摩托羅拉手裏。
雷軍隨後挖來了摩托羅拉研發中心高級總監周光平、Google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林斌、微軟中國工程院開發總監黃江吉、Google 中國高級產品經理洪峰、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係主任劉德、金山詞霸總經理黎萬強,一個7人團隊,組建了小米公司。
2011年3月,穀歌正式退出中國,同時意味著安卓係統在中國話語權的喪失,同年8月,小米發布了自己的第一款手機,搭載了自己改裝的MIUI係統,給後續的手機廠商指了明路。

在硬件上,這台手機的主要規格絲毫不輸三星和HTC的高價機型,雷軍把價格放到了最後環節,當價格打在大屏幕上時,台下發出了一陣陣的驚呼:1999元!
這大概是同期旗艦手機價格的一半。“發燒”的配置和不可思議的低價格,讓整個業界為之震驚。

其實,當時小米的產能很低,在供應鏈上也沒有話語權,但它突破性地使用了純線上銷售的模式,隻賣“互聯網手機”,這樣一來就節省了大筆的廣告成本和渠道成本。
此外,小米還突發奇想地搞出了“饑餓營銷”,明明是生產不出足夠量的手機,卻通過營銷,製造出一種一機難求的假象,讓小米手機成了現象級的追捧對象。
以往手機廠商都會跟供應商定一個固定的訂購量,但購買小米手機需要提前預約訂購,小米沒有固定的訂單,根據預約額臨時(每周)跟廠商協調產量。這樣一來,小米就能減少庫存,提供運轉率,進一步縮減了成本。
軟件迭代、貼成本售價、純線上銷售渠道、線下營銷…這種依托於互聯網的經營模式讓小米很快成功,並讓小米實現了爆發性的增長,到2012年底,小米全年出貨量已達719萬台, 2013年銷量達到1870萬台,2014年賣出了6000多萬台手機,一舉超越華為、聯想和 LG,成為三星和蘋果之後的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
雷軍說:“(小米的模式)傳統手機廠商看不懂,看懂了學不會,學會了跟不上。”
但雷軍的話並沒有成為現實,在小米快速成長的同時,同行們迅速學到了小米的優勢。此後,在2015年-2016年,小米經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波。
2014年,iPhone 6發布,蘋果終於不再執著於喬布斯所謂“4寸的最佳尺寸”,正式迎合市場,推出了大屏手機。借助於大屏手機的潮流,那一年全球手機銷量的增長率近 30%,此後,全球手機銷量的增速就連年下滑,市場逐漸飽和。
雷軍預計小米在2015年將會賣出1億部手機,可最後,小米完成的銷量是7000萬部。2016年更慘,銷量不增反減,全年的銷售量僅為5541萬台。
市場萎縮是一方麵,但小米失去的是互聯網不那麼發達的中國3、4線城市布局。在那裏,線下手機賣場是人們購買手機的主要渠道,其中有一部分人並不關注小米提倡的性價比,另一部分人對線上信息不敏感,隻會選擇通過眼睛看,用手摸,和被銷售員導購忽悠來決策買哪部手機。
華為和OV就做了大量線下的布局,給零售商和渠道商去分成,請代言人為手機拍廣告。三家公司在2年間相繼超越小米,通過線下經營打通了2億的消費者。

劇了解,當時OV在網上電商平台的出貨量占比約5%, 95%的手機都是線下銷售的。而80%出貨量都在線上的小米,第一次感受到了互聯網的局限。
另外,經過多年的發展,小米並沒有建立起供應鏈的話語權,2015年小米5和Note係列的難產,與三星屏幕供應商的決裂,都讓小米吃到了苦頭。
此後,雷軍親自管理起供應鏈的業務,小米開始試探高端市場,第一次突破2000元的定價,獲取更多的利潤空間;另一方麵拚命開發蘇寧、國美等線下渠道,建立線下實體店,招明星代言人,全國的地鐵和公交站也出現了小米的大幅廣告。
在一係列調整後,小米在2017年重新回到第5的位置,年度增長率達到58%。這也是唯一一家主流手機廠商,能在銷量下滑後扳回來的。
從財報上來看,小米的2019年依舊亮眼,全年總收入2058億元,同比增長17%,經調整淨利潤為115億元,同比增長34%。
這樣的增長速度相比2018年漂亮了不少。在收入中,絕大多數仍然來自小米手機。而小米IoT產品的收入也達到了621億元,同比增長41%。
小米的轉型已經有了些眉目:手機收入占比不斷下降,IoT收入占比不斷提升,而手機也開始向高端邁進,獲得更多的利潤空間。但疫情可能會讓小米近年來的趨勢戛然而止。
除了手機之外,小米還有新業務,2016年小米新提出了“米家”的品牌,將手機、路由器、電視和平板之外的所有產品都納入旗下下。小米想通過一係列智能硬件的打造和開發,組建一套家庭物聯網的解決方案。
而且小米很創新地提出了一種生態企業布局的措施,小米投資並控股其它硬件公司,讓它們去生產諸如電飯煲、掃地機器人、電風扇等智能硬件產品,而這些產品又由小米把控設計和品控,並由小米手機和MIUI來進行控製。

此外,小米還推出了“有品”,打造了一個電商平台,裏麵販賣的東西從零食,到衣服、餐具應有盡有,按照雷軍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個新的無印良品。
的確,小米此前承諾硬件利潤成本不會超過5%,這看上去是小米讓利用戶的姿態,其實也是整個行業的窘境,常年的硬件補貼,讓手機廠商能難獲得蘋果那樣的利潤空間。
互聯網服務(比如遊戲、APP購買、會員服務)更容易掙錢,也是小米想去提高自身估值,標榜互聯網屬性的初衷,但小米去年賣掉9140萬部手機,互聯網收入占比隻有8.6%。
蘋果的互聯網收入構成都有15%,沒人覺得蘋果是互聯網公司。
放在現在來看,互聯網服務已經成為小米最大的增長點。IoT的硬件銷售數還在增加,但根據統計,消費群體更多的是已經擁有智能硬件的家庭,新用戶的注入很少,這讓智能家居是否是剛需的質疑聲層出不窮。
2019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為198億元,同比增長24.4%。這部分業務也在向多元化發展,廣告、有品商城、小米金融等收入的占比也越來越大。
10年後,再也沒有人說小米是抄襲的山寨機,它也成了國內唯一依靠手機主業成功上市的公司。10年後,手機的紅利期已盡,小米也在海外擴張、高端路線、IoT+互聯網服務的轉型,它還有多大的可能性,能在多大程度上去重新定義自己,隻有在下一個10年中找到答案。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鏈易交易所官方app
其它軟件72.70MB
下載
蘋果歐意易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397.1MB
下載
比特幣交易所平台
其它軟件179MB
下載
中幣交易app蘋果版
其它軟件38.24MB
下載
星圖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287.27 MB
下載
熱幣全球交易所app安卓版
其它軟件175.43 MB
下載
ios抹茶交易所app官網版蘋果手機
其它軟件79.22MB
下載
安銀交易所最新版本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滿幣交易所app官網
其它軟件21.91MB
下載
全球幣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34.95 MB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