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3日,小米首次以純線上直播的方式召開了小米10發布會。除了讓廣大米粉心潮澎湃的新品手機小米10之外,雷軍在新品發布會中也提到了小米的AIoT業務,發布了包括無線充藍牙音箱在內的多款產品,助力小米的AIoT業務。
小米創立於2010年4月6日,到今年已經快十年了。創業十年以來,小米從一家手機通訊公司,逐步發展到現在的小米生態鏈,從一家小公司用了7年時間實現營收破千億,從原來做極致性價比的手機到現在做“科技界的無印良品”。小米多次成功的轉型發展也在讓很多人思考,小米快速增長的秘訣是什麼?背後的創新機製到底是什麼?對於其他公司的創新發展,是否具有借鑒意義?
時間回到2010年,當時的雷軍已經從金山軟件退出,對於雷軍個人而言,從1992年加入金山軟件到上市後的退出,已經是軟件行業的大佬。但是一個軟件行業的人如何去做手機呢?
首先市場足夠大,當時智能手機剛剛問世,用戶瘋狂的追捧;第二,產品有痛點。大多數用戶對於手機的認知還處在初級階段,心理價格上一般不會超過2000元,但是市麵上好一點的手機價格基本在4000-6000左右,品質差一點的手機又不能滿足需求;第三,產品一旦做好能被粉。隻要能滿足80%的用戶對於智能手機的80%的需求(8080法則),而且價格能夠降下來,必定會吸引很多粉絲關注和追捧。
對於當時的雷軍而言,軟件是他的舒適區,網絡是他的學習區,而手機硬件則是他的恐慌區,如何擴大能力圈解決這個問題?雷軍選擇了招募。雷軍本人也坦言:“早期創業時,我80%的時間都在招人。公司前100人都是我麵試的。”
雷軍通過招募的方式,搭建了最初的創業團隊。這幾位早期的團隊成員很有意思,雷軍和黎萬強來自金山軟件,是軟件行業的“老兵”;周光平來自摩托羅拉,劉徳來自ACCD,是設計界的大佬,這兩位支撐了小米的硬件設計和研發;而來自穀歌的林斌、洪峰和來自微軟的黃江吉則是網絡領域的高手。
這樣的搭配也注定了小米手機基因的與眾不同,有軟件行業天生的基因,再加上硬件和網絡的“變異”產生新的核心能力,使得小米對外主打性價比,對內提高效率,不斷的降低成本,從而實現價格“厚道”。最終,小米1手機發布開售後,僅用了3天時間銷售了10萬台,而且價格是競品價格的一半。
隨著小米1的成功發售,隨後幾年,小米手機一直成為小米的第一業務成型,產品不斷更新,軟件不斷迭代。
從小米手機到小米生態(1)手機配件
隨著手機業務的不斷發展,配件市場也逐漸擴大,但是由於手機配件市場的利潤非常低,而且是看起來並沒有多少“肉”的螞蟻市場,很多巨頭並不在意。
但是雷軍並不這樣認為,首先,手機配件市場足夠大,凡是手機就需要相關配件;其次,產品有痛點,最初的手機配件質量好的價格高,質量差的價格低,各種品牌魚龍混雜,用戶難以區分;第三,產品一旦做好能被粉,也能滿足用戶的需求。那為何不做?
小米其實很早就開始關注到手機配件市場,數據線、貼膜、手機套等等,但是,手機配件種類很多,對於一家手機公司而言,這並不是它的優勢之處,如果貿然轉型風險很大。
在能力圈受限時,如何擴大能力圈?這次雷軍選擇了借用。也就是用投資的方式投資了在價值觀(追求性價比,賺取少量利潤)上與小米一致的公司,共同打造配件服務。例如:小米的移動電源來自紫米公司,耳機來自萬魔公司等。

手機配件業務與手機業務相比,特性相似但不衝突,而且彼此的資源可以重複使用。小米並沒有直接並購或者控股,隻要價值觀一致,任其自主發展,在營銷方麵還會給予支持和賦能。這些公司既擁有小米的基因,同時又有自己獨特的核心能力,演化成為小米的第二業務雛形。
(2)智能硬件
在小米手機配件商品推出之後,受到了市場的歡迎和追捧,同時也意味著小米的這條業務獲得用戶和市場的認可。2014年,伴隨著智能硬件的興起,同樣的場景再次出現,小米又在其中發現了新的商機和機會。
首先,智能硬件市場足夠大。隨著蘋果推出了智能手環等電子產品之後,很多用戶對於智能手環的認可度非常高;其次,智能硬件產品有痛點。蘋果手環的產品雖然好,但是價格太高,性價比不夠極致;第三,產品一旦做好能被粉。

但是小米沒有做過智能硬件,既沒有技術又沒有產品經驗該如何進場?如何擴大自己的能力圈?跟手機配件一樣,雷軍選擇了借用的方式,投資不控股,選擇跟小米有相同價值觀的企業,加入到小米生態鏈中,不斷完善小米生態鏈。小米本身的基因再加上各家企業獨特的核心能力,最終演化形成了小米的第二業務。
(3)“烤紅薯”的生活耗材
在小米手機、手機配件和智能硬件產品逐漸受到用戶的歡迎後,小米已經有了3億用戶,其中2.5億活躍用戶,小米商城成了一個極具“熱量”的“火爐”,用戶可以在小米商城購買到性價比高的小米產品。可是用戶也是人,除了手機、配件、智能硬件之外,用戶也有衣食住行,這方麵的“熱量”浪費了多可惜。怎麼辦呢?不妨放一些生活耗材吧,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徳稱之為“烤紅薯”。
於是小米再次選擇擴大能力圈——開放品牌,選擇跟小米具有相同價值觀的品牌企業合作,把箱包、台燈、牙刷、毛巾等生活用品放到小米商城,為用戶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原本小米要做“科技界的無印良品”,而現在卻幹脆做起了“無印良品”的生意。

現在,小米生態鏈已經融合了手機配件、智能硬件、生活用品等領域的高性價比產品,讓小米生態鏈成為“一片竹林”。這裏麵除了手機外,沒有一件商品是小米自主研發和製造,全部來自不斷的分形創新。
根據小米集團Q3季報,智能硬件和生活周邊的產品三季度收入為1494億元,海外市場營收占48.7%,全球手機出貨量排名第4,印度手機、智能電視排名第一。
分形創新機製曆史不會重演,但卻驚人的相似。小米這十年來,不管是最初的手機業務,還是後來的手機配件、智能硬件、生活周邊組成的小米生態鏈,雷軍投資的產品和合作的品牌產品都有一定的自相似性:首先是市場足夠大,其次是產品有痛點,最後是產品做成後能被粉。總結下來,小米的生態鏈創新機製其實隻有一條,就是不斷的分形創新。
什麼是分形創新?分形創新就是在主營業務的基礎上,不斷出現很多新的、小的創新業務,在隔離主營業務和市場選擇的作用下,最終演化成為一條新的主營業務。
分形創新怎麼聽起來這麼熟悉呢?沒錯,分形創新底層的邏輯就是達爾文的進化論。在生物種群中,物種的繁殖總會隨機的出現各種各樣的變異,在自然選擇和隔離的作用下,某一種有利於生存的變異會不斷的積累、傳遞給下一代,最終便產生了新的物種。
在小米手機業務成形之後,雷軍便開始關注到了手機配件的市場,並且開始在小米商城中嚐試上線手機配件的產品,結果大受歡迎。緊接著,隨著智能硬件的興起,雷軍再次用同樣的方式,投資與小米有相同的價值觀的企業,把產品引入小米商城,再次獲得了用戶的追捧。既然小米商城這個“火爐”的“熱量”這麼大,那也不能把“熱量”浪費掉,不妨把生活用品也引入,做個“烤紅薯”生意吧,於是小米生態鏈越來越大。
雷軍在2020年的新年全員信中提到,未來5年小米將在“5G+AIoT”領域投入至少500億元,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小米創新依舊會采用分形創新的方式,不斷的拓展“超級互聯網”。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coin100交易所鏈接
其它軟件159.09M
下載
歐意交易平台官網蘋果版
其它軟件397.1MB
下載
歐意交易平台app蘋果官網
其它軟件397.1MB
下載
歐意交易所app官方安卓手機版網易郵箱
其它軟件397.1MB
下載
熱幣網交易所app官網版蘋果手機
其它軟件50.42MB
下載
深幣交易所蘋果app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中幣交易所官網最新版安卓
其它軟件288.1 MB
下載
交易所appbcone
其它軟件225.08MB
下載
pkex交易所軟件官方app2024安卓版
其它軟件273.24MB
下載
bafeex交易所最新版
其它軟件28.5MB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