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T |創新| 創業

到底能不能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再造一個新微軟?

鈦媒體記者 ︳吳寧川
2017年5月2日,“微軟科技”在B站上傳了“紀念永恒的經典——Lumia係列產品廣告集”,一共30支視頻把Lumia係列手機回顧了一遍。同時,微軟中國官方商城宣布,Lumia 係列產品已下架。至此,可能除了部分國家市場還在清庫存,Lumia手機已經在全球主要市場的微軟官方商城下架。
在B站的視頻說明中,“微軟科技”寫道:“從2011年初諾基亞Lumia品牌的誕生,到2012年Lumia係列正式登陸中國,再到2014年末Lumia正式歸入微軟旗下,最後到2016年初Lumia 650的問世,至今6年多來,Lumia係列始終本著以人為本、科技創新、精湛工藝、優良設計的原則,製造出多款精彩設備。現在,謹以該視頻集,紀念這個永恒的經典。”
與Lumia手機下架相呼應的是微軟Surface產品線在最新一期微軟財報中營收大跌26%。
加上手機營收下降的影響,在截止到2017年3月31日的微軟第三財季“更多個人計算業務”部門營收為88億美元,同比下降7%。
5月2日,微在紐約舉辦的一場“Learn What’s Next”發布會上,發布了針對教育市場的低價版Surface筆記本,但價格其實也要從999美元起步即相當於7000人民幣。
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微軟就一再錯失時代機遇之門。
MSN Messenger曾經是當年幾乎所有職場人士必用的即時溝通工具,MSN網站也試圖競爭互聯網時代的門戶網站地位;微軟Zune便攜式音樂播放器在市場中生存了5年後被關閉;必應搜索又試圖與穀歌競爭,但結果是市場份額始終無法提升,主要負責人陸奇最終加入了百度;微軟還不斷試圖在手機上模仿Windows在台式機和筆記本上的外觀和感覺,微軟Pocket PC演化為Windows Mobile,進而又誕生了Windows Phone,Lumia產品最終難逃下架的命運。
可以看出,在向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轉型過程中,微軟始終難以放下PC時代的軟件霸主身份和思維,從Windows 8到Windows 10就是這一傳統PC思維方式的典型代表,微軟今天在手機市場的全麵失利與Windows 8到Windows 10的軟件思維方式有著直接的聯係。
在微軟推廣Windows 10的時候,一個宣傳點就是“一處開發、處處運行”,也就是說試圖通過一個可以適用於從PC到平板電腦再到手機的“通用”操作係統來解決軟件開發需要適應多平台的多版本問題。微軟期望通過Windows 10能夠從真正意義上把PC、平板、手機、物聯網設備的操作係統統一起來。
“一處開發、處處運行”的理念在一開始提出的時候,受到了市場的普遍歡迎與接受,一個操作係統能適配PC、平板、手機甚至物聯網設備也看起來似乎合情合理。但這其實恰恰是PC時代典型“大而全”思維的延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卻成為了似是而非的事實。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Windows 10裏並存了Internet Explorer和Microsoft Edge兩個瀏覽器,這個看起來很矛盾也很分裂的現象,體現了微軟在PC與移動互聯網兩種思維方式中的掙紮。
PC與移動互聯網是兩種技術體係,無法通過一個產品去適配這兩個平台及其生態,這就是微軟一再錯失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機遇的主要原因。
說起來其實很簡單,PC的尺寸與空間要遠遠大於平板和智能手機,因此PC裏的電子元器件形態與平板和智能手機裏的電子元器形態就有很大差別,更不用說物聯網設備。那麼針對PC的操作係統必然十分龐大和複雜,而針對平板和智能手機的操作係統必須要量體裁衣、精簡再精簡,反應到操作係統的軟件設計上就必然是不同的軟件邏輯。如果試圖在PC與智能手機的硬件形態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再開發一個操作係統去適配的話,結果就是“四不象”。
反觀蘋果的操作係統策略,針對PC、平板、手機都是不同的操作係統,再圍繞不同的操作係統分別打造各自的應用軟件生態,不同硬件平台的操作係統則通過統一的用戶界麵和用戶體驗統一起來。
Microsoft Edge的出現,就是微軟的工程師們針對平板和智能手機等輕量級硬件產品而推出的解決方案,也是試圖解決Internet Explorer這個PC時代的“龐然大物”無法塞進小小平板和智能手機等硬件產品的問題,而Windows 10中Edge與Internet Explorer並存的現象就是這種鬥爭的產物。
在微軟於2017年4月推出了Windows 10創意者更新版本並對Edge進行了大量功能強化後,根據NetNetMarketShare發布了最新的瀏覽器份額排名報告,微軟Edge瀏覽器僅占5.62%市場份額排名第四位,穀歌的Chrome瀏覽器穩居榜首占59%市場份額,其後是Internet Explorer占18.4%、Firefox排名第三占11.8%。
為什麼微軟Edge死活無法打入前三強呢?一個原因是Edge與Windows 10的強製捆綁,”強製捆綁”也是微軟一直以來的產品策略,也是PC時代思維的典型產物。
在微軟過去四十年的曆史上,一直在執行“強製捆綁”的策略,這一策略一直延續到今天的微軟產品上。在PC時代,微軟通過Windows操作係統的壟斷地位,強製捆綁Internet Explore而打敗了Netscape瀏覽器,就此走進了“舒適區”,似乎“強製捆綁”是一勞永逸的製勝之道。
後來Chrome與Firefox的成功,在於這兩個都遵從了開源標準,而且是獨立下載、獨立發展的產品,圍繞Chrome與Firefox的開源社區則開發了大量的插件,繁榮的生態甚至推動Chrome瀏覽器反向發展出了輕量級的Chrome操作係統,這又導致了後來的ChromeBook筆記本。
作為一款開源Linux操作係統,Chrome OS裏的大部分應用軟件都是基於瀏覽器操作的,Google Doc更被視為微軟Office的直接競爭對手。盡管Chrome OS目前在全球操作係統市場的份額並不高,但Chrome瀏覽器超過50%的市場份額足以在長期動搖Windows的地位。
總結下來,微軟為什麼一再錯失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機遇?
一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硬件形態迥異,無法通過一個操作係統和軟件標準去適配所有的硬件平台,而必須針對每一種硬件形態重新開發操作係統和相應的應用軟件,再通過一致的用戶界麵和用戶體驗統一起來;
二是“強製捆綁”不再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製勝法則,操作係統與應用軟件都要剝離開來獨自發展,同一公司下的軟件產品也要獨自發展而不再強調彼此的強關聯性,每一個軟件產品一旦取得各自領域的市場領導地位後即通過自身的小生態反過來拉動其它軟件產品的大生態,這就是遵循市場自動調節機製的“無形之手”;
三是開源、開源再開源,移動互聯網時代以及雲計算時代的商業模式,就是完全開源、開放技術體係下的商業競爭,所有技術廠商之間都是互補、依存與共存的關係,沒有一個廠商可以滿足用戶所有的需求,而整個技術生態廠商形成一個共同體來滿足用戶的所有需求,所以與其說是商業競爭不如說是商業共存。
那麼,再下一問題是,能否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再造一個新微軟?
答案是肯定的,即完全忘掉PC上的操作係統形態,直接針對智能手機和物聯網設備及其上的用戶行為,來開發一個新的操作係統及應用軟件與周邊硬件生態,再反過來順著這個思路重新開發PC操作係統及相關生態,這才能夠實現傳統PC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重生。(本文首發鈦媒體)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必安交易所app官網版蘋果版
其它軟件88.66MB
下載
易付幣交易所
其它軟件108.01M
下載
區塊鏈交易所app官網蘋果手機版本
其它軟件292.97MB
下載
ave交易平台官網
其它軟件292.97MB
下載
theta交易所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熱幣交易所app蘋果版
其它軟件50.42MB
下載
比特幣交易app官網安卓手機
其它軟件179MB
下載
最新版zb交易平台app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芝麻app交易平台蘋果版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熱幣全球交易所app官網版安卓
其它軟件175.43 MB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