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中國的民營企業成了全球通信領域的“巨人”,這似乎是西方一些人士如何都不願去接受的現實——總有人挖空心思地想要把“政府背景”扣在華為的頭上。
25日,美國主流媒體《華爾街日報》又換了“一套拳”,拿華為從政府政策中合理獲得的一係列優待大做文章,通過把華為在全球的崛起單純地與“國家支持”掛鉤,試圖製造出一種華為與中國政府“不一般的關係”。
《華爾街日報》的這波輿論攻勢,大有配合美國政界打壓和抹黑華為之嫌。
對於這篇報道,華為回應觀察者網表示,該公司與在中國的其他高新企業(包括外資企業)一樣,享受了中國政府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政策支持,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特殊待遇。
更為重要的是,在過去十年中,華為的運營資金主要來自於企業自身經營積累及外部融資,並不是政府補貼;同期累計獲得的國內外研發相關政府補助金額,還不及收入的千分之三。
“《華爾街日報》的選擇性報道對華為的聲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我們保留采取法律措施維護自身聲譽的權利。”華為聲明表示。

《華爾街日報》報道截圖
從《華爾街日報》的手法來看,其“審查”了華為獲得的補助、信貸措施、稅收減免和其他形式的財政援助,聲稱這部分“國家資助”累計高達750億美元,助力華為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電話供應商發展成世界上最大的電信設備公司。
報道一方麵指出,“在許多國家,政府為受青睞的企業或行業提供資金支持是很常見的”,一方麵又拿華為獲得的稅收減免說事,把這一科技行業在中國普遍受到的優待,描述成引發外界猜測“華為與北京的關係”的因素。
為了強化這種概念,報道還援引美國國會政客的話稱,華為的商業利益的背後,就是“國家的強力支持”。
而這種“強力支持”是否一視同仁地覆蓋到了其他中國科技企業呢?報道隻字未提。
《華爾街日報》還“酸酸地”指出,在截至2018年的5年中,華為獲得的官方補貼是諾基亞獲得的同類補貼的17倍,而愛立信同期獲得的補貼為零。
要知道,這兩家華為的“友商”,一家在芬蘭,一家在瑞典。這種根本不在同一維度的對比,意義何在?
另一方麵,報道也不忘“實誠地”提了一下華為最大的美國競爭對手思科,用一句話“輕描淡寫”地表示,自2000年以來,思科獲得了445億美元的州和聯邦補貼、貸款、擔保、補貼和其他美國政府援助。
對於《華爾街日報》這篇“動機不明”的報道,華為具體回應如下: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威海公交車官方app安卓版
旅行交通109.7M
下載
運滿滿司機版app官方版
生活實用102.7M
下載
小猿口算app安卓最新版
辦公學習71.96MB
下載
樂速通app官方最新版
生活實用168.55MB
下載
墨趣書法app官網最新版
辦公學習52.6M
下載
光速寫作軟件安卓版
辦公學習59.73M
下載
中藥材網官網安卓最新版
醫療健康2.4M
下載
駕考寶典極速版安卓app
辦公學習189.48M
下載
貨拉拉搬家小哥app安卓版
生活實用146.38M
下載
烘焙幫app安卓最新版
生活實用22.0M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