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就像是做菜一樣,更好、更豐富的“食材”將給廚師帶來更大的發揮空間,可以做出的菜式也將更多樣。智能手機也是如此,成像質量提升,拍攝功能豐富,將會在這款1.08億像素影像傳感器應用後成為廠家的新開發方向,成為產品研發的新基礎,成為市場推廣的新熱點。這必然會給傳統相機帶來更大威脅,其影響甚至會超出我們的想象。

毋庸置疑,智能手機技術正在快速發展,5G的應用更是會加速包括成像技術在內的多種智能手機相關技術的全麵提升。更關鍵的是,5G還將加深用戶對影像分享的依賴,市場需要具備更強大拍攝能力的智能手機。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也極大地加速了智能手機超越傳統相機的速度。人們現在已經可以輕易地通過智能手機拍攝到那些過去需要具備多年學習、訓練的,令人賞心悅目的照片或視頻,甚至連後期處理都不需要就可以在拍攝完成之際,自動實現美膚、瘦身、瘦臉、HDR、色彩強調等多種視覺效果的處理和渲染。

那傳統相機跟智能手機相比,難道就真的“廉頗老矣”了嗎?現實或許並非如此,技術發展帶來的產品和市場變化是多樣而充滿變數的,綜合現狀去看時就不難發現,傳統相機和智能手機的技術融合與用戶、市場的細分才是趨勢。
傳感器尺寸仍很重要
影像傳感器目前的技術仍無法拜托成像麵積的影響,像素數量也僅僅是成像係統中的一個指標,但不是全部。尺寸越大,成像質量越高,仍然是現實。就如此次的1.08億像素影像傳感器來說吧,它的尺寸受到智能手機機身體積和應用場景的限製,甚至無法與索尼黑卡RX100 VII數碼相機的1英寸規格影像傳感器相提並論。這意味著,它在低光照拍攝性能和整體圖像輸出分辨率等方麵,還不能在比較中占據絕對性的優勢,尤其是在低光照環境中拍攝,如此小尺寸的影像傳感器上繼承了那麼多的像素,其像素密度是非常高的,其產生的噪點問題也是相當大的。這就需要有更高效率的成像算法和更高性能的成像處理係統對來自1.08億像素影像傳感器的數據進行處理。這種“軟”補償,將完全決定其成像質量的高低。另外,超高像素對配套的鏡頭光路設計和鏡片質量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換而言之,如果1.08億像素影像傳感器沒有超高分辨率的鏡頭支持,那很可能會出現成像質量遠不如現在普遍采用的4000萬像素級別影像傳感器的智能手機的情況出現。

因此,單從目前技術環境來看,1.08億像素影像傳感器在智能手機上的應用,確實會給智能手機帶來前所未有的提升,也勢必會影響其未來的發展,但相比傳統相機,它的不足也是很明確的。
話說回來,智能手機的用戶並不會向職業攝影師那樣如此關注成像質量,尤其是在細節方麵的表現,用戶更傾向於簡便地獲得視覺效果好的影像,而非成像質量好的影像。不得不說,1.08億像素影像傳感器在智能手機上的應用,將加劇智能手機影像和傳統相機影像的應用需求劃分,加大消費領域和專業領域的影像技術差距。
智能技術紅利
智能手機或許是最早將人工智能技術帶入到影像設備中的產品,這是其相比傳統相機的天然優勢所在。如手機中越來越強大的智能技術,為用戶提供了長時間曝光、景深疊加、色彩濾鏡等功能,就讓用戶隻需要按下快門,即可獲得美麗照片和更大的傳感器將使移動攝影師能夠完成詳細的長時間曝光,聚焦堆疊和電影圖像。這在短時間內就滿足了大眾獲取高質量影像的需求,也改變了傳統相機發展的方向和市場規則。

但近兩年,智能手機的先天優勢所帶來的差距正在縮減,幾乎所有的傳統相機廠商都在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相機功能、性能和成像質量等方麵做出了很大動作,成效也十分明顯。且不說索尼、尼康和佳能,就連適馬也在新近推出的Sigma FP無反相機上加入了人工智能,使其具備了強大的計算能力,為人臉檢測、實時眼部跟蹤對焦等功能提供了智能化技術加持。
顯然,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加速,傳統相機也勢必從中獲得紅利,智能化係統和強大計算能力已然成為了傳統相機廠商提高競爭能力的一個重要方向。
誠然,人工智能技術並非智能手機的專屬,其所帶來的技術紅利並不存在行業門檻,在大家都能用的情況下,出身於IT領域的智能手機和光學影像領域的傳統相機,誰能取得領先,完全取決於投入程度和原先的技術積累所帶來的“提速程度”,而就影像領域而言,傳統相機廠商能更加專注於人工智能技術給影像技術帶來的提升方麵,而智能手機廠商則需要在通訊、娛樂和影像等方麵兼顧,這或許將為傳統相機廠商帶來更大的“後發優勢”。

不過,目前行業壁壘正逐漸被打破,蔡司、徠卡、施耐德等光學技術實力雄厚的廠商也在加深與智能手機廠商的合作,再加上Adobe等後期軟件廠商越來越多的支持,未來傳統相機廠商是否能繼續保持“後發優勢”還是個未知數。
鏡頭是分水嶺
全麵觀察整個市場會發現,現在的智能手機和傳統相機的狀況與十年前的緊湊型數碼相機和可換鏡頭相機之間的狀況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其根本是在於用戶和市場出現了劃分,體現在產品上的差異則在於是否可換鏡頭。

就目前的影像技術而言,成像依然離不開鏡頭這個“傳統光學部件”,隻要技術上不突破這一點,那麼智能手機與傳統相機之間的壁壘就將一直存在。智能手機已經嚐試在使用“多鏡頭相機模塊”來打破,但目前收效甚微。這主要是因為多鏡頭相機模塊的成像,主要依賴的是多重影像的合成處理技術,而這部分技術的核心卻並非完全掌握在智能手機廠商手中,且此類技術成果也能應用在傳統相機上。如此一來,想借此拉開差距就非常難了。

有了鏡頭這個屏障,可換鏡頭的傳統相機和注定難以實現可換鏡頭的智能手機,就自然而然地以此劃分領地。傳統相機也將據此占據職業攝影和高端攝影器材市場,通過更高性能和更高成像質量抵擋來自智能手機的挑戰,甚至收獲因智能手機而喜歡攝影的進階型用戶群。而智能手機則穩居大眾市場,在影像成為“娛樂和社交”基礎的今天,繼續扮演者“挑戰者”和“推動者”的角色,進而讓普通消費者和專業領域獲得更好的攝影器材,讓更好視覺效果和更高成像質量變得更容易獲得。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熱幣交易所官方app最新版
其它軟件287.27 MB
下載
幣贏交易所app官網蘋果
其它軟件32.88MB
下載
歐意易交易所蘋果
其它軟件397.1MB
下載
解壓專家官方正版2024最新版本
係統工具75.3M
下載
滿幣交易所app官網安卓
其它軟件21.91MB
下載
vv幣交易軟件最新版
其它軟件46.41MB
下載
幣客交易所app官網最新
其它軟件77.27M
下載
以太幣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225.08MB
下載
追幣網交易所app安卓手機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芝麻交易所安卓版官網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