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世世代代的上黨人,號稱與天為黨,其實誰不是降生在自家炕頭,粗礪的穀草便是迎接我們最華美的錦鏽。一代又一代的母親們,坐月子的主要食物,不是肉蛋奶,不是大米白麵,而是一碗碗小米熬成的稀米湯。奶水不足的嬰兒,沒有鮮奶,也沒有奶粉,能喂得精眉活眼,也是全靠一小碗熬出精華的小米湯。萬能的米湯啊,悄聲無息地熔入我們的身體和靈魂,奠定了上黨人一輩子審食美味的基礎,這也就解釋成年的你,盡管下塌在豪華酒店的席夢思上,也不如躺在身下鋪著穀草竹席,頭枕秕穀豆枕上才睡得實沉;嚐遍山珍海味也還是想約約貼貼吃上一碗小米飯的根本原因。
小米脫殼以前的名子叫穀子,脫下的外殼叫糠,糠分細糠和粗糠,細糠碾碎了能做成“糠糊糊”,口感粗澀,極難消化。故常常與玉茭麵混合,以度過青黃不接的肌荒。就是粗糠,平時牲口都不吃,到了災荒年也是稀罕東西。不過,不能多吃,聽老人訪古說,人吃多了屙不出來,硬得就象羊糞旦一樣,用手摳都摳不動,活活憋死過不少肌不擇食者。穀草則是騾馬等大牲口過冬的草料,戰爭年代,相當於重要的戰備物質。至於老牛,是沒資格享受到穀草,隻配啃食誰也咬不動,消化不了的爛豆秸,(不是腐爛,是打豆子打爛了豆秸)隻因為天生一付好牙口,好胃口。
我不知道炎帝在錐錐山(故鄉百姓對羊頭山的稱呼)“神農識穀”的傳說是真是假,但在我們的青少年時代,穀子依然是僅次於玉茭的大秋作物。所以才有了“三天不吃糠,肚裏無主張”的調侃,有了“正月十五雪打燈,一個穀穗打半升“的祈禱,有了“土八路小米加步槍”的組合,也誕生了著名作家趙樹理筆下的神作一潞安鼓書《穀子好》。
每年春播開始,在太行山中的山嶺上,河灣裏,窩倔了一個冬天的莊稼人,揮汗在精耕細作的土地上,壕(動詞)出一條條平平整整的淺溝,灑下金黃的穀籽,澆上發酵成黑色的大糞,伏上薄薄的細土,這個勞作,場麵宏大:後生操壕,老人灑種,小孩舀糞,女人培土。各施其職,配合得井井有條。
至於那些邊角薄地,隻需一個拉耬的女子,一個架轅的後生,一個搖耬的老漢,拉耬的低眉稍眼,架轅的步伐沉穩,搖耬的雙腋緊夾。遠遠望去,精巧的組合慢慢地懦動著,山野間隻留下一串“圪撻圪撻〞的幹脆而悠遠的響聲。
過不了幾天,伴隨著遠處隱約傳來的布穀鳥那短促而悅耳的叫聲,播下的穀種已悄悄地發芽生根,一顆顆小苗掘強地頂破土層,努力地展示出些許嫩黃的幼芽。
山野上,刮過幾陣春風,飄上幾場細雨,再看那一塊塊穀子地,仿佛就在一夜間,那一壟壟,一塊塊的穀苗,嫩黃變成了淺綠,風兒吹過,枝葉竟隨風抖動,一天一個樣子地濃密起來,是到了“拔穀"的季節了。於是,生產隊的社員,如天空中北歸的大雁一般陣勢,齊齊地排在穀壟前,一人一個小板蹬,半座半蹲,彎腰曲膝,雙手齊下,把長勢幼弱的多餘禾苗連根拔出,並用特製的小挖鋤給留下的秧苗培土護根。此工作看似清閑,實則相當繁重,穀苗得去弱留強,對多餘的秧苗和抓地草,拔除時也象抓階級鬥爭一樣,講究穩準狠,切不可在土裏留下斷根,日後再長出新草。留下的壯苗間距要合理,不能影響長高後受光通風。如此勞作,有力使不上,有勁出不了,憋屈得再厲害的後生,幹不了兩天,也是腰酸腿疼。有實在受不了的幹脆跪在地上,一寸寸地努力前行,就如同那與虔誠的藏民一步一長跪去朝聖一般。倒是那些腰肢柔軟的大閨女,小媳婦,手一份,嘴一份,邊幹活,邊哼幾句好聽的歌兒,引領著參次不齊地前行的隊列。至於那討厭的早就一聲聲催叫的布穀鳥,幹脆被人們改名為毫無詩意的“拔穀鳥”。
辛苦的勞作,常常會感動老天爺,雨,該下就下。日頭,該曬就曬。也有的時候,老天就象和人們故意嘔氣鬧別扭,那一團團象爛棉絮似的黑雲,沉重地壓在山頂,眼看一場大雨就要來了,有老農抬頭暸一眼,說道:“不是錐錐山的雲,沒雨。”果然,一陣風吹過,雲就被吹散了,用不了多久,日頭也冒出半個臉,盼雨的農民隻好在心裏輕歎一聲:又下不成了。
也有的時侯。明明隻是山那邊升起幾朵黑雲彩,老經驗卻失聲叫喊:“快跑,錐錐山的雨下來了!”果然,一陣南風刮過,黑雲就象早就藏在山後的伏乒,洪水訣堤一般裹脅著唰唰唰的雨沬子,怪叫著撲下山來,天地間頓時陷入一片混沌。腿腳不利落,終被淋成落湯雞的老漢,一邊抹著臉上的雨水,一邊咧開缺牙漏口的大嘴傻笑。
應時應節的兩場透雨,那一棵棵柔弱的穀苗,就會象吃飽喝足的黃毛丫頭,幾個月不見,便出落成腿長腰細,婷婷嫋嫋的一掐一股水的大閨女。趁著還沒出穀穗,趕緊再奶上一遍稀糞,鋤上一遍草,鏤上一遍地,要不秀出的穀穗籽不飽和,粃穀也多。風一刮過,穀秧就會頭重腳輕立不穩。
轉眼到了五月,按迷信說法:吃穀不吃穀,就看五月二十六(讀“陸”音),如果這天下雨,在往以後莊稼成長最關健的季節,必定三天一小下,五天一大下,風調雨順是也。
白露過後秋風起。那一座座的山嶺上,那一條條的河彎裏,一塊塊齊腰深的穀地翻起波浪,慢慢變黃的穀杆,頭頂一天天沉重起來的穀穗,你劑我,我碰你,幹葉子一片沙沙響。那孤零零塌了架的稻草人,無奈地望著一群群麻雀此起彼伏,抓在黃澄澄的穀穗上邊拚命啄食,邊興奮地卜楞著翅膀。
有首歌裏唱道:
汾河流水嘩啦啦,
陽春三月看杏花,
待到五月杏兒熟,
大麥小麥又揚花,
九月那個重陽你再來,
黃澄澄的穀穗就象那狼尾巴。
多鄉土實在的比喻,多今人向往的秋色,多優美動聽的曲調,令人陶醉,令人著迷,一位遠在上海的數學係高材生首先經不住誘惑,浪漫地來到了我的家鄉,他就是我們的高中數學老師,一個勇敢而又狂妄的文藝青年。
扯遠了,還是說穀子。
穀子要想籽粒飽滿,還離不了秋天的毒太陽暴曬,如果老天不睜眼,一陣狂風,幾天連陰雨,穀地成片倒伏,穀穗黴變發黑,人們一年的辛勞就瞎了,讓你哭也哭不上調來。
終於,躲過了七災八難,穀子熟了。
收割,開鐮;
開鐮,收割。
差不多半人高的穀子地頭,一排男女社員象出征的戰士,神聖地揮起手中的鐮刀,一鐮下去,沉甸甸一大把穀子攬入懷中,象母親在抱著一個頭重腳輕的嬰孩兒。輕輕地一把把放在地上,鋪成厚厚的一排。有經驗豐富的莊稼漢,抓兩把穀草交叉在一起,三下兩下,擰成一個結實的“腰子”,然後,收攏地下的帶穗穀草,從穀草的中間靠近穀穗的地方收上“腰子”,單腿跪下,膝蓋頂死,猛地發力,雙手趁勢交叉收緊腰子,三下五除二,紮一個漂亮結實的扣,一梱約五六十斤重的穀個子就完成了。
一個膀大腰圓的後生,舉起鑲嵌著鐵矛的“尖擔”猛地刺下去,用力一挑,就象大力士一樣,把穀個子舉在空中,又借勢刺向另一梱穀子,身體半蹲,上肩,調平,站穩,開走,整個動作一氣嗬成,流水行雲。
也有猛人光著脊梁,黑紅的肩膀閃著油亮的光,沉重的扁擔輕輕一滑,便可完成個漂亮麻利的換肩動作,準確而輕盈,流暢而生動。
穀子挑到了打穀場,一群嘰嘰喳喳的女人,圍成一個圓圈,手中鐮刀翻飛,穀草和穀穗被切斷,名曰“掐穀”。金色的穀穗劃著一道道優美的孤線落到穀場上,堆得就象金字塔一般,場上的空氣中彌散著秋天特有的幹草和穀物的混合氣息。
最悠閑的是站在穀場中央的老漢,一手牽著疆繩,引導著捂著眼罩的老牛,拉著吱吱呀呀的石滾子轉圈輾穀;一手舉著糞叉,警惕地盯著牛屁眼,隨時準備著衝上去接糞,以防汙染這珍貴的食物。
等到石滾子把穀粒碾下,用木叉抖起壓得發實的空穀穗,有條不紊地翻過幾遍,把空穀秧挑到場邊,把夾雜著雜物的穀物用寬大的木鍁推成高高的一堆,有幾個莊稼把式用木鍁抄起剛碾下的穀子,奮力地揚向空中,憑借風的力量,沉重的穀粒如瀑布般流下,而穀殼則隨風而飄,不時有遠處掐穀的女人叫喚迷了眼晴。
有時沉悶的天氣不見一絲兒風,迷信而又自信的老漢,便會站在打穀場邊,雙手卷成嗽叭狀,向著遠處的山林,發出神秘而古怪的唔唔聲,那是在“叫風”。果然,場上的穀堆沙沙響動,有風兒光臨,把老漢揚起的穀粒吹成一道道金色的扇麵,此刻,土地,農人,風兒,都有著特殊的勾通方式,神秘而有魅力。
生產隊的分糧總是在深夜舉行。幾張發著昏黃光線的馬燈下,端坐著身披黑襖,把算盤珠子撥拉得嘩嘩響的小隊會計,按預先排好的前後順序,大聲地報出一個個戶主的名子和早就算好的數量,小隊保管和預分委員則指揮著後生灌麻包,上秤,一派熱火朝天。此刻的隊長,則偷偷躲在看場人的A型小屋內,乘機咪噔一會兒,等到後半夜時,隊裏的幹部往往要私分瞞報的糧食,隻是千萬不能被人發現。
好不容易把幾布袋穀扛到自家棚上,倒入自家大缸,迫不及待地挖上一鬥,推磨碾米,吃上一碗新小米稠飯,經曆這麼多複雜艱苦的過程,看著碗裏泛著金色光澤,聞著香氣梟梟的小米稠飯,免不了心中感慨萬千,嘴裏滿口生津,從肚裏冒出一個字:香。識字念過書的,常常會想起古人寫下的那首詩: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情感豐富且脆弱者,難免要流下淚來。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v8國際交易平台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比特網交易平台
其它軟件292.97MB
下載
zt交易所ios
其它軟件219.97MB
下載
虎符交易所app最新地址
其它軟件276 MB
下載
bybit交易所中文版
其它軟件287.27 MB
下載
中幣交易官網手機版安卓
其它軟件288.1 MB
下載
幣團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43MB
下載
歐幣網交易所官網安卓
其它軟件397.1MB
下載
safe交易所安卓版
其它軟件3.64MB
下載
中幣交易所官網app蘋果
其它軟件288.1 MB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