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趙豔秋
本文由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華為為何深夜突發財報
7月13日晚上11點,華為出人意料地在官網發布了2020上半年財報。
多位華為員工感覺突然。華為雖然不是上市公司,沒有嚴格的財報發布要求和時間,但綜合之前幾次的情況來看,公司都會選擇7月最後一天在白天發布半年報,而今年足足提前了半個多月,且選擇在深夜時點,甚至當天下午更新的華為官方微信都沒能同步發布。
幾位華為知情人士對AI財經社透露,華為之所以趕在7月13日深夜發財報,是因為7月14日是美國今年對華為新一輪禁令的一個“關鍵節點”,這是美國商務部對該禁令進行法律條文解釋的最後一天。

今年5月15日,美國似乎覺得之前對華為的施壓並未取得預期效果,華為供應商依然可以想辦法繞過“美國技術高於25%這條紅線”給華為供貨,於是美國決定采用“追溯”機製——所有使用了美國產品和技術的服務,不管比例,賣給華為都要先經過美國的行政許可。而影響最為嚴重的就有給華為生產7納米高端芯片的台積電。
在6月舉辦的台積電股東大會上,所有問題都指向台積電與華為的合作。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當時表示,美國政府加大力度限製華為,但提供了120天緩衝期,而從5月15日到7月14日的60天,處於法規解釋期。“不隻是台積電,所有供應商包括三星和中芯國際都處於與美國商務部進行法律條文解釋階段”。他解釋,要到7月14日後,才能判斷是否要申請出口美國許可證。而最終一切要看美國的態度。
“華為肯定以此時間點做了最壞的打算,就是7月14號之後,就當做生效了,生效之後除非美國有改變,如果沒有,不申請許可證可能是不行的。”一位芯片人士稱。
而在這份僅有246個字的財報中,華為公布今年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454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1%,淨利潤率9.2%。其中,運營商業務收入為159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9%;企業業務收入為36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消費者業務收入為255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8%。但華為並未公布今年1月新成立的第四大BG——Cloud&AI BG的收入。
在歐美時間7月14日,諸多信息將會釋放之前的艱難時刻,華為選擇“低調地秀了一下肌肉”。美國的打壓持續了一年多之久,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影響,華為能提供如此成績實屬不易。
從華為財報中能看到,華為增長主要來自消費者業務。消費者業務在華為總收入的比重從去年底的53%提升到了56%,已經是名副其實的火車頭。業內人士分析,這也為華為帶來了寶貴的現金流。
華為手機在疫情趨緩之後,很快恢複了銷量。今年4月和5月份,華為手機(含榮耀)的市場份額已超過48%,成了疫情之下唯一增長的手機品牌。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消費者業務爭取今年總體業績不下跌,在中國市場上繼續爭取增長,但在比較困難的海外市場裏,則爭取減少下跌幅度。

圖/視覺中國
而華為運營商業務則曆經艱難。今年初,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宣布,華為已獲得了91份5G商用合同,其中47個來自歐洲,占了一半。然而,在美國的打壓下,歐洲國家對華為的態度有些在發生改變,此前決定采用華為5G設備的英國,7月14日剛剛宣布停止在5G建設中使用華為設備,並規定華為的5G設備須在2027年之前從英國5G網絡移除。而德國態度尚不明確。
另外,華為的半年報也引起了不同的解釋。一位投資人認為,華為的亮眼業績或許是因為會計準則導致。運營商和企業客戶的收入確認通常會比實際交付晚一年半載。他認為,通信業的周期是“規劃設計—談判—交付—驗收—收入確認”,周期一般短則大半年,長則兩三年,海外節奏還要久,“華為現在的增量,其實是一二年前努力的結果。”
複雜的國際形勢已經無法讓外界以正常的市場邏輯來判斷華為的業績表現。
但好消息是,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5G市場主體,在5G建設上進展迅速。據一位電信分析師對AI財經社透露,今年上半年國內已經招標將近50萬個5G基站,第三季度就能基本建設完成,而華為取得了將近60%的份額。

圖/視覺中國
華為的新動向
自今年5月15日美國對華為發起新一輪製裁後,華為的所有業務命懸一線,但外界觀察,華為在博弈中正在做兩手準備,一手自救做應變,另一手繼續開拓業務。
從5月15日到7月14日兩個月的緩衝期內,產業鏈上的傳聞密集襲來,如華為向台積電緊急追加7億美元大單;與聯發科、紫光展銳等芯片供應商談判,以期簽署新的采購協議,據傳聯發科收到華為訂單比往年高出300%;與三星談判,看能否為華為生產5G芯片......除此之外,包括華為芯片部門海思正在推動建設28納米去美化芯片生產線,以及自建EDA軟件研發團隊。

圖/視覺中國
有業內人士對AI財經社分析,上述一些傳聞不會是空穴來風。“這是一種姿態,反映出華為現在比較著急,正在廣撒網找救兵,尋找辦法。”
而AI財經社了解到,有些動作並非最近兩個月才開始,比如針對卡脖子的EDA問題。2019年底,有資深芯片行業人士向AI財經社透露,早在2019年5月遭到第一輪製裁後,“華為就天天與某國產EDA公司談判。華為定的目標非常激進,要在兩三年內解決二三十年的問題。當時列出清單,裏麵什麼是你能做的,哪些是你不能做的、我華為自己做的。”這位資深人士稱,華為當時已處於戰時狀態。
盡管消息有真有假,但毫無疑問,華為向外釋放出的信號,是正在進行一係列自救。
另一方麵,在重要業務遭遇卡脖子的當下,華為也在調整原有業務和組織架構,並尋找新增長點,發展多元業務。
今年3月,任正非破天荒首次對企業業務BG發表講話,並調整了企業業務BG的老大。華為企業業務BG是華為原來三大業務BG之一,業務規模遠不及消費者和運營商BG。接近華為人士和華為內部人士稱,“說明任正非看清楚怎麼幹了”。
任正非在講話紀要中,強化了幾個BG之間的配合。他提到,運營商BG是華為的野戰軍,負責建好5G大網;而企業BG是地方軍,要像八爪魚一樣緊緊地吸附到行業裏麵,深入到千行百業中。他強調雖然華為在5G方麵有兩到三年的領先,但這個優勢很快就會被競爭對手趕上,所以希望企業業務能夠在行業生根,這樣才不容易被替代。

圖/視覺中國
任正非還提到注重生態建設,構建生態型產業,華為今年在多個場合強調生態。
在這些講話裏,任正非都提到的一點是,要引入專家,打開人才金字塔,引入頂尖、真正懂行的專家進來,帶領華為。
在既有業務調整的同時,華為也在推動更多新業務,比如汽車業務。
汽車電子零部件是一個千億美元大市場,從5月到7月,華為先後宣布了多條汽車有關的消息,其中包括與上汽、廣汽、一汽、東風、長安等18家車企宣布共同打造“5G生態圈”、與比亞迪簽訂合作協議,華為麒麟芯片上車。最新的消息則是7月12日,華為消費者CEO餘承東現身比亞迪旗艦車型發布會,宣布華為基於鴻蒙OS的HiCar車機係統,而比亞迪一款名為“漢”的5G電動汽車 ,有望成為第一款運行鴻蒙OS的汽車。
今年年初華為成立了第四大BG——Cloud&AI BG,這是繼運營商BG、企業BG和消費者BG外,華為的第四大BG,其前身是一個側重研發的部門,現在走向前台。在這部分業務包含的華為雲、計算、存儲和機器視覺幾條業務,都屬於華為戰略型業務,如從底層芯片和板卡做起的國產化鯤鵬生態,涉及華為的計算大戰略,但也是受美國新一輪製裁影響較大的業務。
還有幾個小時,美國新一輪製裁一事也許會出現新消息。幾位華為供應商稱,由於華為在5G上的專利優勢,肯定還會有一個博弈過程,最終結果可能還會有變化。而一位接近華為人士向AI財經社稱:“華為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準備,但也在展望未來5年的布局。”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解壓專家官方正版2024最新版本
係統工具75.3M
下載
滿幣交易所app官網安卓
其它軟件21.91MB
下載
vv幣交易軟件最新版
其它軟件46.41MB
下載
幣客交易所app官網最新
其它軟件77.27M
下載
以太幣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225.08MB
下載
追幣網交易所app安卓手機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芝麻交易所安卓版官網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r網交易所地址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幣贏交易所app官網版
其它軟件14.78MB
下載
阿格斯交易平台安卓版最新版
其它軟件12.3MB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