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係統粉 >   安卓資訊 >   華為經驗:要想在半導體行業獨占鼇頭,中國芯片發展最終靠什麼?

華為經驗:要想在半導體行業獨占鼇頭,中國芯片發展最終靠什麼?

時間:2020-08-06 來源:互聯網 瀏覽量:

最近,華為任正非三天時間就訪問了國內四所大學,而之前這個工作一直是任總女兒孟晚舟在做,在這樣的艱難時刻,任總一直在做對於華為和中國半導體行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築巢引鳳",可以說華為的成功最大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人才,確切的說是"在有鳳的地方築巢"。華為經驗:要想在半導體行業獨占鼇頭,中國芯片發展最終靠什麼?(1)

同時華為的"天才計劃"在今年又吸納了行業新銳,這一切都是在打造最大的"備胎"。而以華為為代表的國內半導體企業要想不被"卡脖子",100%依靠就是人才。

半導體產業發展100%靠人才

去年在廈門海滄舉行的《2019集微半導體峰會》歡迎宴會上,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理事長、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子學先生發表致辭:"半導體行業的發展10%要靠錢,30%靠人,60%靠技術,半導體行業沒有人肯定不行,有人就有希望。"

周子學表示"對在場的許多投資者來說可能是不公平的,因為沒有錢,半導體行業肯定幹不了,10%這個比例肯定低了。但是投資半導體的人對這個行業沒有理解的話,也不會把錢投到這個行業。"隻有對半導體行業有深刻理解的投資者,才會把手頭的錢用到這個行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10%的錢也是要靠人才行,換言之,10%要靠人,30%也要靠人,60%技術也同樣是靠人。看來,半導體行業,100%是要靠人。

這次他在集微半導體峰會看到半導體行業群星璀璨,人才倍集,也看到了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希望。

華為經驗:要想在半導體行業獨占鼇頭,中國芯片發展最終靠什麼?(2)

中芯國際的創始人張茹京近期也重申了半導體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人才,他表示:"主要是人才,幾個好手來了,把我們這邊的年輕人教會,我們幾乎可以並駕齊驅了。"他說,做這個行業很寂寞很艱苦,需要強大的信仰支撐。

那是不是廣泛培養人才,都吸納到國內來就可以了呢?華為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華為的法寶——在有鳳的地方築巢

回顧十幾年前,華為攻克了一項劃時代的關鍵技術,並且成為整個華為發展史乃至整個人類通訊曆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任總之前也在訪談中提及過這個關鍵人物,他是當時來自一個俄羅斯的二十幾歲的小夥,任總給他設立俄羅斯數學研究所。

不管他幹什麼,要錢就給,小夥子不會談戀愛,隻會做數學,到他們公司來十幾年天天在玩電腦,不知道在幹什麼。

"管研究的人去看他,打一個招呼就完了。我給他發院士牌時,他'嗯、嗯、嗯'就完了。他不善於打交道,十幾年幹什麼不知道,之後突然告訴我,把2G到3G突破了,馬上上海進行實驗,我們就證明了,無線電上領先愛立信,然後大規模占領歐洲,用了4G、5G。"(任正非在華為總部接受了中央電視台《麵對麵》記者董倩的獨家專訪)

"我們現在很厲害,與這個小夥子的突破有關",任總總結道。正是華為重視、相信人才,在小夥子的家鄉建立的研究所,在"有鳳的地方築巢",才成就華為的核心算法"SingleRAN",整個世界都在華為的興奮中迎來了劃時代的改變,正是因為這個技術突破,讓華為領先了整個時代,而這個小夥子也被稱作為"5G背後的男人。"

華為經驗:要想在半導體行業獨占鼇頭,中國芯片發展最終靠什麼?(3)

RAN全稱是:radio access network(無線電接入網)就是手機通過無線信號連入網絡的過程,這個概念並不新鮮,關鍵在於前麵的Single(單一的),移動通訊需要靠手機訪問基站,雖然單個基站的鋪設成本尚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但運營商一個一個的搭建基站,價格就上升了,在SingleRAN技術出現之前,2G、3G、4G需要分別搭建三種不同的基站,耗費時間不說,後續對不同基站的維護更是花錢如流水。這還隻是2G、3G、4G,如果升級到5G甚至6G,還要再重新鋪設一遍……西瓜視頻創作人"極客隊長GeekLead"解釋道。

這樣的人或許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比較常見,很多和他一樣的人一輩子也就這樣沉默著在周圍人"書呆子"、"悶葫蘆"的調侃中慢慢老去了,但這位俄羅斯青年顯然並不屬於這個常見的範疇,就是這麼一個看起來很木訥的家夥,在華為的研究所裏毫無存在感的工作了幾年之後,突然有一天停下了敲鍵盤的手指,平靜的說到:恩……我好像……搞定了。

對於研發任總是舍得下血本的,記得訪談中任總曾今回憶自己創業時候自己租住在30平方米的小房子裏,把全部的家當都拿去做研發,和現在許多的老板不同,稍有成功就想買豪車、住別墅、搞上市。任總對自己很摳門,自己打車去機場已經不是新聞,坐經濟艙也是常事,卷起褲腳趟泥就去看工地。

華為經驗:要想在半導體行業獨占鼇頭,中國芯片發展最終靠什麼?(4)

然而對於人才任總很舍得,在愛爾蘭有一個很小城市叫:科克(Cork),城區人口約12萬,就在幾年前,華為在這裏開設了一個"迷你"研究中心,小到研究人員隻有:1位。他就是馬丁 · 克裏納。他是全球通信行業著名的商業戰略研究專家,曾經是摩托羅拉等巨頭的企業高管,2018年馬丁的著作《數字經濟生存之道》(中文版)也在國內上市了,它主要分析了電信運營商應該如何在數字時代轉型。 華為和中國三大運營商的高管紛紛站台推薦,這些研究有啥用?

華為經驗:要想在半導體行業獨占鼇頭,中國芯片發展最終靠什麼?(5)

"我來給你降維說一下,華為的客戶主要就是全球各地的各種運營商,而馬丁研究出來的成果用幼兒園及的話來說:'就是告訴運營商,你們可得跟上數字時代的步伐,趕緊轉型。您要是心動的話,巧了,華為這邊有現成的產品考慮一下。

你看華為為了挖人才,不是偏要把人請到中國留在中國,而是在那些人才的加建了一個朝,其實這就是華為的全球化策略"(西瓜視頻創作人"極客隊長GeekLead"分析說)


關於華為的決勝的法寶有很多,大家要想真實、客觀的了解華為的獨到之處,可以在西瓜視頻搜索"極客隊長GeekLead",漲了知識,獲得的新技能,無能創業還是就業,都能有所思考。

華為的水源——人盡其才,知人善用

2004年,在華為甚至可以說國內基本沒有微波技術的研發,核心技術完全受製於人,華為找到了當時的龍頭企業西門子,希望買他們的微波產品,而Renato Lombardi就是西門子派出跟他們對接的技術專家。2008年的時候也就是華為突破了上麵說到的"SingleRAN"技術的時候,華為開始打算攻下這一個山峰了——微波技術和ODU器件,於是華為引入行業專家。

這個時候Renato Lombardi選擇加入了華為,為他華為在米蘭開設了"華為的微波研究部",工號900004號,成為歐洲研發部的第4號員工。加入華為後,他把自己業內20多年的經驗和人脈都帶到了華為,提出了"一擺"的大膽創新設計方式,最終讓華為在一年內完成了兩年的事,完成了ODU器件的關鍵技術突破。今天,華為已成為微波領域的世界第一,更是主導5G時代的微波技術。

華為經驗:要想在半導體行業獨占鼇頭,中國芯片發展最終靠什麼?(6)

如今,華為的海外研究中心已經遍及全球。

俄羅斯人做數學、法國人研究美學、日本人研究材料、德國和英國人研究人工智能、意大利人研究微波、愛爾蘭人研究商業構架……

華為在海外還推出了"種子計劃",在全球各地培養未來的青年才俊。2019年財報顯示,"種子計劃"已經深入到了111個國家和地區,全球有400多個高校,約有30000多名學生從中受益。在國內有"天才少年"項目, 今年,華中科技大學今年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博士生張霽和姚婷,入選華為"天才少年"項目。

據悉,華為"天才少年計劃",是在2019年任正非發起的用頂級挑戰和頂級薪酬去吸引頂尖人才的項目,年薪89.6萬(人民幣,下同)起,最高為201萬。

這就是華為的人才策略,總結起來就是,招納全球最頂級的人才,培養優秀的中國人學子,在有鳳凰的地方築巢,在水源處培養。這一切的背後,透露著華為的處世哲學……

華為經驗:要想在半導體行業獨占鼇頭,中國芯片發展最終靠什麼?(7)點亮教育之路,不拘一格培養創新人才

前幾天,任總帶隊,4天時間走訪三家大學。

在上海交通大學,任正非表示:

當前科學技術發展非常之快,希望大學像"燈塔",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希望華為與交大有更深入的合作和交流,培養更多的人才,為產業發展做出貢獻;共同發現創新機遇,並盡快轉化為真正的產業成果;雙方合力為國家關鍵領域、世界技術領域關鍵問題的突破做出貢獻。

在上海複旦大學邯鄲校區,任正非說:

"未來我們拚什麼,就是拚教育、拚人才。我們帶來客戶現實的需求,你們帶來科學的理想。現實和理想結合,就是執行的戰略。你們做得很高,我們的應用很低。我們希望可以把工業化與你們的成果結合起來。很高興在複旦看到願意坐冷板凳的人。"

在東南大學,任正非強調:

"要珍視每一個孩子,因為不知道哪個孩子會點燃世界的火花。希望大學都能成為燈塔,照亮大學生們的前行之路。教師努力去做火花,點亮孩子們的科研之路。"星光不問趕路人,歲月不負有心人",來到東南大學,發現這裏有很多教授甘坐冷板凳,這就是中國的希望。中國5000年曆史留下了寶貴的耕讀文化,所有家長都希望孩子讀書。希望在二三十年之後,中國能成為一個創新中心。"

在南京大學,任正非希望大學像"燈塔",點亮教育之路,不拘一格培養創新人才。

2018年12月,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構陷。2019年1月份,任正非頻繁接受國內外媒體采訪,也首度接受了電視媒體的采訪。在兩次接受央視《麵對麵》的時候,任正非都提到了教育和人才的問題。5月21日的那期,訪談的題目為:再窮不能窮教師。因為對於時隔4個月的這次再訪,任正非有一個條件:要更多的談基礎研究和基礎教育。其實在第一次接受采訪時,任正非就明確提出要基礎科研和基礎教育,當時記者好奇,當全世界都聚焦孟晚舟、關注華為何去何從的時候,為什麼當家人任正非關注的是這樣的一個話題?

華為經驗:要想在半導體行業獨占鼇頭,中國芯片發展最終靠什麼?(8)

任正非希望通過借以讓更多的人重視基礎教育問題。在采訪中,任正非反複提到人才與教育的重要性。目前。華為在全球18萬的員工中,研發人數約占45%,有七百多個數學家、八百多個物理學家、一百二十多個化學家、六千多位專門在基礎研究的專家,六萬多工程師。每年研發、包括基礎研究的投入占銷售額的15%左右,2018年的研發投入為150億美元,未來5年將超過1000億美元。

在華為的心聲社區,有很多一線的華為人用實踐證明人華為的的核心是人才,他們克服困難從0到1。而人才來自於哪裏?毫無疑問是高校。

任正非以前在采訪中表示,當大家都在泡沫裏去專注於如何讓自己的腰包變得更鼓時,在做學問上就懈怠了。因此,教育才是破局之關鍵。

華為不是現在才開始重視人才和關注教育的,華為從2G到3G的算法的突破,從4G到5G核心的建立,無不和教育有關。華為與任正非帶隊走訪的這四所大學之間的合作來看:

1)華為與上海交通大學的合作始於2009年,2012年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

2)2019年9月,華為與複旦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任正非於2013年榮獲"複旦管理學傑出貢獻獎"。

3)成立33年華為與東南大學的合作已有25年。2018年11月,華為與東南大學建立戰略合作關係。2019年7月,華為與東南大學共同建立"東南大學——華為無線通信聯合實驗室"。

4)1993年,華為就在南京大學設立獎學金、獎教金;從1998年開始,接連舉辦5屆"華為杯"南京大學學生科技創新競賽。2018年,華為在南京大學設立"紫金學者"人才基金。近幾年,華為與南京大學共建了7家校企聯合實驗室。

這樣的例子枚不勝舉。

任正非曾對記者說:"日本豐田公司的董事退休後帶著一個高級團隊在我們公司工作了10年,德國的工程研究院團隊在我們公司也待了十幾年,才使我們的生產過程走向了科學化、正常化。"

華為經驗:要想在半導體行業獨占鼇頭,中國芯片發展最終靠什麼?(9)

半導體科技的未來拚的是教育和人才

未來拚什麼,拚教育、拚人才。"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教師的講台上完成的。"(任正非語)。父母都是老師 卻叮囑他不要做老師,但任正非卻更加的關注老師、關注教育。

"從國家的角度層麵出發、從本質上提出建議,創造力、多元化、思想與學術的自由、社會責任感。希望在二三十年後,中國能成為一個創新中心",而又不僅僅限於一個創新中心而已。對於人才的渴求已經是全行業的共識,華為目前已經開展"天才少年"計劃,正在全球收羅天才少年。毫無疑問,生產與技術發展的核心是人才,有人才,才有了未來。

在人才培養方麵,8月4日發布《關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幹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到,進一步加強高校集成電路和軟件專業建設,加快推進集成電路一級學科設置工作;鼓勵有條件的高校采取與集成電路企業合作的方式,加快推進示範性微電子學院建設。

而華為已經走在了前麵,關於華為我們有太多要說的,但是華為人才觀絕對是半導體行業真正要把握的,因為天時、地利、人和才是我們不被卡脖子的製勝法寶。

華為經驗:要想在半導體行業獨占鼇頭,中國芯片發展最終靠什麼?(10)

華為已經不是一家中國公司,而是一家總部在中國的跨國公司。但跨國巨頭這種形式,對於國人來說太過陌生,之前的中國巨頭基本上都是背靠中國市場,而華為是第一家真正實現全球化戰略的企業,在此之前能做到這一點的大多是美國的公司。

關於華為以及我們的科技產業還有很多啟示可以分析和總結,你可以看到很多的西瓜視頻創作人獨特的見解,搜索"極客隊長GeekLead",讓你更懂用人。

本文部分素材來源於西瓜視頻創作人:"極客隊長GeekLead"

華為崛起,都靠中國人嗎?【科普】改寫曆史的技術突破

同樣,如果你不能理解為什麼TIKTOK為什麼還堅持在英國建立總部,也可以搜索觀看上述西瓜視頻幾遍,也許這就是這些領頭企業的獨特之處。#集成電路軟件產業獲政策加持#


華為經驗:要想在半導體行業獨占鼇頭,中國芯片發展最終靠什麼?(11)
我要分享:

編輯推薦

版權信息

Copyright @ 2011 係統粉 版權聲明 最新發布內容 網站導航